• 953阅读
  • 0回复

人民需要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办公室
 

发帖
94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层  发表于: 2018-04-23
— 本帖被 总队办公室 执行锁定操作(2018-04-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http://www.wenming.cn/ll_pd/whjs/201712/t20171208_4518684.shtml

人民需要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之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光芒。  1.文艺之用: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用文艺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把握最深刻的作品。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文艺工作者应当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写出无愧于中华民族新史诗。
  用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智慧、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文艺工作者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2.文艺之律: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刻揭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勇于创造。这是从世界和我国文化文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深刻揭示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规律。
  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要用心用情,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刻画出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文艺要反映生活,但文艺不能机械反映生活。要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增强文艺原创的动力。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3.文艺之魂:弘扬中国精神。“文者,贯道之器也。”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凝魂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创作讴歌新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形成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决不能“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更不能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
  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希望、梦想就在前方。(作者:李敏,系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